新京报快讯被认为是我国“高温合金之父”的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于今日7时7分在北京逝世,享年96岁。师昌绪为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,是中国工程院的六位发起人之一。其曾赴美留学、工作,50年代回到祖国,在高温合金、合金钢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多架战斗机制造、三峡工程、核电站等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。
师昌绪多年工作的单位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今日官网已变为黑白色,在其讣告中,将师昌绪先生评价为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,著名材料科学家、战略科学家。
师昌绪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,曾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、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,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,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。
师昌绪一生研究材料科学,据其此前采访时说,自己在中国农村长大,小时候经历过日本侵略,因此觉得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。
1948年,出生于保定的师昌绪赴美留学研读材料科学,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三年,研究用在飞机起落架上的超高强度钢,“由我那个论文发展出了一个钢叫300M”,他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,“现在,我们所有的歼击机,都是用的300M。”
抗美援朝期间,学习理工的师昌绪成为35名被美国控制的中国学者之一,明令禁止其回国,但他执意选择要回国,他在接受央视访谈时说:“大教授问我,他说你为什么要回国啊?我们麻省理工学院,你嫌位子低还是钱少啊?我说什么都不是,我说你美国像我这样的人多得很,我起不了什么作用,但是新中国刚建立,需要我。”
而另两个理由,则是因为中国人最讲究孝道,他家有年老的父母,再者,师昌绪笑着说,是因为他“还没有娶妻”。
据此前中新社报道,师昌绪的婚姻当时由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做媒。
回国后,师昌绪便开始了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工作,他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,在高温合金、合金钢、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,研究出了多项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及部件。他所研究的材料,被大量用在战斗机、战机、三峡大坝、宝钢、核电站等各类工程建设上。
“材料必须要先行,我们现在实际上要什么材料然后再去研制,这个来不及,也不会太稳定,所以必须要先研究材料,形成体系,设计者再去采用。”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。
除了作为一名科学家之外,师昌绪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科学家。他是我国中国工程院的六位发起人之一,此前采访时谈及创建中国工程院初衷时他说,中国科学家当时的地位很高,“小孩一说想当什么,当科学家,”但当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主要依靠工程技术人员,而后者没有地位,因此,他才参与创建了中国工程院。
他曾说:“团结合作是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,要想团结合作,必须平等待人。”